高德扫街榜上线23天用户破4亿,信用加权公平争议爆发

国庆*天,广西北海一家叫“越乡小厨”的海鲜小馆,65张桌子,叫号300桌。它不是连锁品牌,不在商圈中心,却登顶高德扫街榜全国餐厅TOP1。同一时间,高德App日活突破3.6亿,每三个中国网民就有一个在打开它找路、找店、找烟火气。

上线23天,用户超4亿,高德扫街榜创造了互联网产品增长的奇迹。它不靠广告、不接竞价,主打“真实行为数据”——你搜过、导航过、专程去过、反复回头,系统才认你是真推荐。这被称作“用脚投票”的新评价体系。但争议也随之而来:为什么芝麻信用高的用户,评价权重更大?这究竟是筛选可信声音,还是悄然筑起新的数字高墙?

支持者说,信用分是防刷评的盾牌。芝麻信用看五项:信用历史、行为偏好、履约能力、身份特质、人脉关系。其中,账户余额、理财持仓、房产车产、公积金缴纳等直接关联经济实力。这意味着,信用分高的人,往往是收入稳定、资产清晰的群体。他们的评价更“可信”吗?或许。但这也意味着,一个学生、一个刚进城的务工者、一个不常使用支付宝的老人,他们的“脚印”即便真实,声音也会被算法压低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分布结构。全国75%的用户信用分在550-700之间,740分以上不足5%,750分已超85%的人。高分群体高度同质:高学历、稳定职业、有产有房。当他们的评价被加权,算法推荐的“大众选择”,是否正悄然滑向“中产偏好”?那些人均83元的烟火小店能逆袭,靠的是海量真实行为对权重的稀释——导航数据压倒了评分权重。高德用“轮胎磨损榜”“回头客榜”等设计,让距离远、频次高的行为成为硬通货,这才守住了公平底线。

但未来呢?一旦高德切入交易环节,推荐直接关联收入,算法是否还能抵御商业与信用的双重倾斜?真正的公平,不在于取消信用加权,而在于透明与制衡。平台应公开权重机制,允许用户查看“我的行为如何被计算”,并设立草根商户的流量保底机制。技术无法消除社会差异,但可以拒绝放大它。

当算法开始定义“谁的声音值得被听见”,我们更要警惕便利背后的隐形门槛。真实,不该只是少数人的特权。

网友评论
图文推荐